大悲岩观音寺坐落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向阳口村北后山上,山路崎岖艰险难行,山高林密,人迹罕见。该寺究竟何时建造,亦难考证。最初称“大悲岩”。根据现存的碑记来看,明正德八年(1513)韩文兴所立的《大悲岩记》,碑中已有“愿空岩之数丈内隐段堂之僧房,安置圣像好日大悲”文句,可见乃是寺庙已从,稍早于沿河城建成时间。

       此后不断扩建增修,如明嘉靖三十二年(1554)四月二十五日,僧人惠铭携徒弟善信将重修二遍,并在一块瓦上刻庙宇寺至,康熙五十八年重修时发现此砖,将这段事刻在重修碑的侧面“东至大庵,南至河,西至幽州,北至广坨尖”这里的,指永定河:幽州,古地名,今属河北怀来县,“大庵及广地尖”今名不存.但从南之至河,西至幽州分析,当时的大悲岩观音寺庙占地是非常大的,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香火旺。

     百年之后,原本“其峰咙峻顶接之青云,蔓林美翠围绕之岭坡,津集滴水以盈池,汪洋碧湛而清凉,悬空岩之内隐殿堂僧房,真乃美妙境界中的寺院,到明崇贞十三年”(1640)又以变得;“蛛封僧房牵网,免匿神龛惯作家,阶面晚风吹蔓草,佛头春雨长台花”。于是僧人慧住携其弟子性常诚心募化修寺,得到怀来县之横岭,镇边二城,昌平县之白羊,长峪二城:宛平沿河城及附近的“市并殷士农商贾合心齐力”二修,同时也得到了明政府官员及驻地军官的支持,碑记载:“适际太府贾公奉纶音而督修沿边楼台,这也是寺院大规模的增修,但是负责内长城修建的贾公可以在财力、人力、物力上予以的支持。

     经过众人齐心合力,积涓流而成川,“磨石白羊,越千岭而渡百涧,可谓寸石寸金。此次重建工程浩大,全赖五城官兵,即怀来横岭城,镇边城,昌平白羊城,长峪城,宛平要沿河城,精社士卒运送建筑材料。自崇贞庚辰(1640)年春兴工至辛已(1641)年夏,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努力,终于竣工,改称大悲岩观音寺,重修后的寺院可谓是“佛光普照三千界,慈云遍覆八百洲,巍巍荡荡,前无古后无今”。气象不凡。

点赞(3) 打赏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